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丨指向深度学习的单元教学设计基本方法

徐淀芳 中小学老师参考
2024-08-23

分享 | 徐淀芳,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原主任
来源 | 本文整理自徐淀芳在普通高中指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第二期研修班上的主题演讲《指向深度学习的单元教学设计基本要求》
整理丨中小学老师参考


本文约4400字,阅读需10分钟

本文从可操作的角度对深度学习的单元教学设计进行说明,核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指向深度学习的单元教学设计说明

2)指向深度学习的单元教学设计参考模板

3)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与操作建议

4)单元教学设计的评估要求

 

指向深度学习的单元教学设计说明
 
  • 基于概念

 
(1)第一个概念是单元
 
单元有很多定义。

第一个定义是,单元是能够整体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学习单位/课程单位(包括目标、内容、过程、评价、时间等)。如果某学科的课程标准有四个核心素养,那么能实现这四个核心素养整体落实的就是一个单元。
 
第二个定义是,单元学习要围绕体现大观念、大概念的学习主题开展,强调内容组织结构化和内容呈现情境化,结构化、情景化是指向深度学习的非常重要的两个标志。
 
第三个定义是,单元教学过程通过系列化、自主性、进阶性的学习活动来组织。
 
(2)第二个概念是主题
 
关于什么是主题,也有很多概念界定。
 
我们认为,第一,主题指向单元核心内容;第二,主题反映学科本质和大观念、大概念,能够促进学生建构他的学科知识体系,建立与真实世界的联系;第三,主题在内容的结构化、情景化以及育人的意义与价值方面具有引领性。
 
我的建议是,首先基于课程标准,然后结合教材,把教材的自然单元作为进行教学设计研究的单元。所以,强化教材的自然单元,是老师在教学当中,尤其在新课程刚实施的时候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当然,单元的组织绝不仅仅指教材的自然单元,也可以是教材自然单元的重组或者自拟的专题单元。
 
(3)第三个概念是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反思这三个部分。教学实施部分以后可以用视频课来呈现。因此从设计的角度,我们主要是把重点放在单元教学设计(包括单元教学规划和课时教学设计示例)和教学反思这两个部分上。
 
(4)第四个概念是单元教学设计
 
是不是把单元与课时教学设计合在一起就变成了单元教学设计呢?答案是不是的。
 
我们将单元教学设计分为单元教学规划和课时教学设计两部分。单元教学规划强调的是整体性,侧重于结构化的设计和概括性的描述。而课时教学设计示例的各栏目,是在单元教学规划基础上侧重具体化的呈现。
 
通常老师在写课时教学设计的时候,都会将教师怎么引导、指导、阐述和学生怎么做、想、讲、练结合在一起去描述学习过程,这也是我们做教学设计的一个基本路线或者方法。
 
(5)第五个概念是教学过程
 
我们希望教学过程采用系列化的任务或者活动作为教学环节来呈现,然后针对构成任务或活动的要素来进行描述。比如,针对情景引导,我们把教学过程分解为任务/活动的准备、展开、总结、拓展。
 
各个学科也可以以其他要素为逻辑来设计教学过程,比如以问题或者对话为要素进行设计,包括学生和资源的对话、学生和老师的对话、学生和学生的对话、学生和自己的对话,当然现在还可以加上学生和人工智能的对话。
 
(6)第六个概念是教学目标
 
从课程目标(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学科核心素养)到单元目标,再到课时目标,是一个不断具体化的过程。因此当我们写单元教学目标的时候,就要考虑它跟课程目标之间的关联。同样在写课时目标的时候,也要不断地去建立它跟单元目标的联系。这样,课程目标才有一条路径,从文本到教材单元,再到课时教学,才能有有效的传递。
 
(7)最后一个概念是作业和测试。
 
不管是作业还是测试,都要体现结构化。结构化主要体现在一个作业组/题组对目标的解释性和作业类型。除此之外,作业和测试还要体现导向性,主要是体现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导向。
 
  • 基于实践模型

 
我从两点对教学的要素进行说明。
 
首先是对教学本身的理解。通常来讲,教学就是在目标的指引下,教师、学生作为主体和相对于主体之外的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老师在写教学过程的时候,一定会写教师干什么、学生干什么,然后是针对什么样的具体的学习内容来做什么。它反映的是在目标的指引下,教师、学生、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其次是教学的构成。教学主要由目标、内容、过程和评价构成。学习内容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多样化的,这里说的内容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内容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过程。反过来讲,教学过程就是反映这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用任务和活动来呈现过程。评价,也是一种相互作用。


基于这样的教学要素,我们来看一下上图左面的这个教学实践模型。
 
首先是主题,由于主题指向的是内容,所以这里的主题是引领性的学习主题,而引领性是体现深度学习的需要。
 
其次是目标,在这里,目标指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一定要建立跟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关联。
 
接下来是活动,从深度学习和发展高阶思维的角度出发,活动应该是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之间应该是具有进阶性的,所以叫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或者活动。
 
最后是评价,这里我们主要强调的是伴随着教学过程的评价。如果从教学过程的全程去看,它不是某一个时间段内的单次活动,而应该是连续性的,应该把它融入到整个学习过程中。
 
这样就构成了这个实践模型的四个内涵要素。接下来再进一步针对四个内涵要素进行说明。



在内容组织层面,我们强调的是内容组织的结构化,包括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联、知识与学生已有经验之间的关联、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联。
 
在内容呈现方面,要体现内容的情境化。除了现实情境之外,还可以有其他表现方式。比方说,给出一个任务,提出一个问题,这都是内容情境化呈现的一种形式。
 
在活动层面,就像先前讲的,要体现自主性、衔接性、进阶性,构成一个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在教学环境层面,包含物理环境、虚拟环境和人文环境。
 
我们主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活动表现,并进行评价。当然也可以有一部分用于课堂授课质量的诊断性的评价。
 
除此之外,为了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达到让老师少讲一点、学生多思考一点的目的,就需要有一个开放性的学习环境。
 


指向深度学习的单元教学设计参考模板
 
1、第一个模板---单元教学规划。
 
单元教学设计包含单元教学规划和课时教学设计两个部分。我们提供了9个内容,供老师们在设计的时候参考:主题名称、主题概述、主题学情分析、开放性学习环境、单元学习目标、教学过程、评价建议、反思性教学改进、单元作业/测试。
 
其中主题名称、主题概述、主题学情分析、开放性学习环境构成的是引领性的主题;单元学习目标构成的是体现素养的学习目标;教学过程就是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和活动;评价建议是持续性的评价。
 
对每一个内容,我们都给了一些建议。
 
主题名称要能指向大观念,体现实际应用,反映育人意义和价值;主题概述要阐述核心概念及其关联,聚焦核心素养阐述意义跟价值,能够说明课时安排;主题学情分析,要经验和证据相结合,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方法、活动等方面的经验;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侧重从学习空间布置和学习资源的提供来进行说明,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本身就是学生可以直接使用的资源,同时环境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从而达到育人的作用;单元学习目标,我建议采用整合方式(一条目标对应若干个学科的核心素养)或者对应方式(一条目标对应一个核心素养)撰写目标,建立目标与素养的关联;关于教学过程,建议概述活动/任务的内容、过程、环境,建立活动/任务跟目标之间的关联;评价建议,可以选择部分活动/任务,关注表现,说明评价内容、指标、方法、工具等;反思性教学改进,主要以学生表现和成效为依据,着眼于改进,从经验积累和发现问题这两个方面进行一些反思;单元作业/测试,建议体现结构化和导向性,建立题目与素养或者学业质量的关联。
 
下面举一个简单的案例,这是一位海淀区的化学老师提供的案例。





本节课讲的是化学教材第一册第二章第2节的教学内容,但是他选择的主题名称是“食盐的精制”而不是书本上的“电解质的电离、离子反应”。
 
从一个生活当中的问题入手,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个实验背后反映的问题是:从微观的角度看食盐中可溶性杂质的去除。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主题,很容易把它转化为一个任务,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关于主题概述,这位老师明确地表示了反映的是什么概念,关键在哪里,要求是什么。课时分配,每一节课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下面的单元学习目标,每一条目标后面都体现一个与核心素养的对应关系,A、B、C、D表示的是不同的素养,A1、A2里面的数字表示的是不同水平的量化。这样的对应关系为我们深入地研究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提供了参考。

 
每一个学科都可以自己去研究,怎么从核心素养到课程目标体系。这个支架中,纵坐标是核心素养,其中有若干项,每一个素养都有若干水平,作为横坐标。
 
我认为这是高中教学核心素养做得最成功的地方,构成了一个两位的模型。每一个格子的内容就是课程目标体系,再结合内容标准进行补充和调整,最终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目标体系,之后我们可以对其进行编号。




然后是教学过程。在单元规划里,教学过程并不需要具体展开。比如第一课时一共有三个任务,每一个任务有一个名称,这个任务指向是相对比较概括的,当进行课时教学设计的时候,就要具体地表述出来,要涉及老师提供什么、老师做什么、学生做什么等等,涉及具体的教师、学生、环境的相互作用表现。


接着是评价建议。此案例的评价是对单元进行整体思考,有一个整体的设计,然后把它分解到各个环节当中,这个要求是比较高的。当然我们也可以抓住一些关键的活动,不需要把评价搞得非常复杂,涉及的内容包含评价对象、评价指标、评价方法,最后统计出来。


2、第二个模板---课时教学设计。




同样,我们提供了10个名称供大家参考。当然,大家不一定要照搬,每个学科的每位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我这里提供的只是一个支架。
 

相对于单元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相对就要更加具体。比如前面提到的这个案例,它的第一课时是“初探粗盐中的杂质”,它的课时教材分析、课时学情分析相对于单元来说就会更加具体。课时学习的重点,无论是从单元角度考虑还是从课时角度考虑,都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而不是面面俱到。教学过程,也相对比较具体化,包含学生干什么、老师干什么和提供什么东西等等。


我们可以用一个这样的模型去串联教学环节,从活动准备、活动展开、活动总结、活动拓展去组织,每一个模块都要体现深度学习的要求,增强内容的情境化、结构化、活动化。同时要体现目标导向,体现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对学生自主学习和信息素养的培养。


上面是板书和作业设计。同样,应该在每个题目后面标注一个目标,这是作业的基本属性,也是之后进行作业分析的一个重要基础。

    

 


单元设计的基本要求与操作建议
 
具体的操作建议,大家可以参考。








单元教学设计的评估要求


比如,怎么判断单元选择是否合适,我想至少有一条是要满足的,那就是它能不能作为整体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单位。主题设计、目标设计、教学过程、评价设计都可以具体参考下图。
 



联系我们


孙文敏:主笔/内容老师  微信号:swm2329

张沉浮:主编/总负责人  微信号:chenfu3721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小学老师参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